節氣養生|今日,大暑

大暑由來
大暑節氣正值「中伏」前後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,氣溫最高,農作物生長最快,大部分地區的旱、澇、風災也最為頻繁,搶收搶種,抗旱排澇防台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。

大暑三候

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:「一候腐草為螢;二候土潤溽暑;三候大雨時行。

解釋: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,分水生與陸生兩種,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,大暑時,螢火蟲卵化而出,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;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,土地也很潮濕;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,這大雨使暑濕減弱,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。

大暑氣候特點:高溫酷熱

  大家都知道「熱在三伏」。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。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,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。剛好與諺語:「冷在三九,熱在中伏」相吻合。大暑相對小暑,顧名思義,更加炎熱。

古書中說「大者,乃炎熱之極也。」暑熱程度從小到大,大暑之後便是立秋,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,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。
 燠熱的大暑是茉莉、荷花盛開的季節,馨香沁人的茉莉,天氣愈熱香愈濃郁,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。高潔的荷花,不畏烈日驟雨,晨開暮斂,詩人贊美它「映日荷花別樣紅」,生機勃勃的盛夏,正孕育著豐收。

大暑與三伏天
民間有俗語說:「小暑不算熱,大暑是伏天。」大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中伏時節。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「伏夏」,即「三伏天」

那麼,什麼是「伏」呢?「伏」字是一個會意字,由「人」「犬」組合而成。犬在家畜中與人的關係最為密切,人在的地方,犬總伏處其旁,所以「伏」字的本義即是趴下。關於「伏」字最早的記載是在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,也就是公元前676年。秦漢時盛行「五行相生相克」學說。根據五行學說,春屬木,夏屬火,秋屬金,冬屬水。四季的更替,立春是春之木代冬之水,水生木;立夏是夏之火代春之木,木生火;立冬是冬之水代秋之金,金生水,這三個季節的更替都遵循五行相生原則。古人認為夏日屬火,而干支紀日法中的庚日屬金,金怕火燒熔(火克金),所以到庚日「金必伏藏」,於是規定「夏至三庚數頭伏」。「庚」日在五行中也屬金,既然相克,惹不起還躲不起嗎?這樣,到了金氣旺盛的「庚」日,金就只好隱伏潛藏,避過火氣,所以每個「庚」日數伏。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(10天),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(夏至與立秋之間如有四個庚日,中伏為10天,若是五個庚日則為20天),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,也稱終伏(10天),總稱三伏。古人認為,炎熱的夏季,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,故有伏天之說(一說夏天人為了避暑,總躲藏在家中,故稱伏天)。因此,「伏者,隱伏避盛夏也」的解釋非常形象。這樣看來,「伏」是熱的結果,為了躲避熱才「伏」的。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TG按讚:0
Blogimove部落格搬家技術服務